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在2024年9月的一次罕见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一项刺激政策,激发了市场对十年来最大政策转变的乐观情绪。然而,自那时以来,市场观察者对更多支持的期待却未得到回应。
尽管中国央行已经采取14年来最为宽松的政策立场,但已近半年未曾降息。官员们多次暗示可能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但始终未付诸实践。同时,政府债券购买实验也已停止,导致银行间流动性大幅收紧。
降息停滞引发猜测
政策停滞使经济失去了刺激,并推迟了2025年货币宽松的预期。随着北京的政策重点转向人民币,像花旗、野村控股和渣打银行等全球银行开始预期降息将在第二季度而非第一季度进行。高盛集团也警告称,银行准备金率的降低可能会推迟。
“潘行长曾发布许多政策信号,通常会跟进执行,但并非总是如此。”香港Gavekal Dragonomics的副总裁Christopher Beddor表示,“问题在于,市场可能会开始怀疑他在其他领域发出的信号,如货币政策等。”
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开批评央行的反复无常可能会引发当局的反弹。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在一些分析师的报告中有所体现,渣打银行表示,最近的决策“加剧了对政策方向的混乱”。
由于北京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有关这一政策转向的推断比比皆是。TS Lombard的经济学家将其与特朗普的贸易战联系在一起,认为央行优先考虑人民币稳定,而非降息,实际上将“利率变成了关税的俘虏”,模糊了经济和货币目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央行的流动性收紧而非宽松,可能是在警告债券投资者,政府债券等避险资产可能面临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随着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潘行长能否长时间抵制降息的压力。
另一种解释是,美联储与通胀斗争的持续影响。AXA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区(不包括日本)首席投资官Ecaterina Bigos认为,潘行长目前正处于等待阶段,期待杰罗姆·鲍威尔先行行动。
“他们需要看到关税的影响、这些影响的规模、时机,才能相应地制定自己的货币和财政政策。”Bigos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在放松刺激与捍卫人民币之间的微妙平衡,正进一步考验着这个陷入1990年代开始房地产私有化以来最严重房地产危机的经济。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如此疲软,中国正迈向自1960年代以来最长的通缩期。这些挑战被DeepSeek新人工智能模型引发的市场情绪反弹所掩盖。
人民银行没有立即回应寻求评论的传真。央行早些时候承认,“外部经济因素”正在影响政策节奏。
全球影响
中国主席习近平近两年来对构建“强大货币”的执着,使得保护人民币成为更大的政策优先事项,因为官员们认为稳定是推动人民币全球使用的关键。潘功胜在2月份强调了这一点,他表示,稳定的人民币“在维护全球金融和经济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一推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因为中国正在与一位在任期内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美国总统对抗。
中国人民银行没有让人民币贬值、以减轻受到特朗普时代最大单次关税上调打击的出口商,而是通过保持人民币每日中间价(人民币被允许交易的参考汇率)高于7.2美元的关键门槛来支撑汇率。
此外,央行还通过口头警告和调整资本管制,力图防止人民币发生大幅波动。
人民币抛压难减
人民币的抛售压力不太可能消退,因为特朗普的关税强化了美元的强势,并引发了对美国通胀加速的担忧。中国央行可能需要在人民币压力较小的时期同时采取宽松举措,或者推迟采取诸如下调政策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
这意味着,实际借款成本——即调整通缩后的借贷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习近平最近试图传递的亲增长信号可能因此受挫,在他会见中国科技大佬的几周后,北京预计将在2025年提出大约5%的GDP增长目标。
尽管如此,潘行长难以继续依赖上一次贸易战的策略,原因是人民币的汇率已显著走弱。
当特朗普于2018年1月宣布对太阳能板进口征收额外关税时,人民币汇率为6.3,而后在接下来的9个月内贬值约10%,跌至接近7。如今,人民银行正在努力将人民币汇率维持在7.3左右。
人民银行可能会加大使用不那么显眼的工具,确保经济中有足够的流动性,例如新设立的逆回购协议及一个旨在确保股市稳定的基金。
传统的宽松政策已接近极限
除了人民币问题外,央行也有理由保持谨慎。
传统的宽松政策已经接近极限,央行的政策利率已经降至创纪录的1.5%。与此同时,银行的平均准备金率为6.6%,接近官员之前暗示的5%的最低阈值。
根据野村证券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的观点,保持经济活力的解决方案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央行。
“仅仅依靠央行是难以捍卫人民币的,”他说。“财政政策应该在刺激国内需求和稳定增长方面发挥更主导的作用,抵消外部需求带来的压力。”